阿里再度发力社交电商,“态棒”种草模仿小红书?
2022/04/15 | 作者 王涵 | 编辑 张轶骁
“一边社交一边购物”的社交电商,正在成为电商领域不可忽略的新势力。
近日,阿里上线了一款名为“态棒”的电商App,瞄准Z时代年轻用户群体,产品全部为中国创造的潮流好物。目前,该App处在内测阶段,需要邀请码方可注册。
和以往淘系电商App不同,“态棒”不止增加了和品牌主理人的聊天功能,更增加了“社交”、“话题”、“动态”等新元素。
用户可以选择将心仪的产品或店铺进行分享,从而构建社交与零售的新场景。
这样的操作,像极了小红书。
实际上,电商平台紧跟消费者购买习惯,开设“种草”入口,培育新消费文化“种草”到“拔草”的“社交+内容+电商”消费文化逐步盛行。
这是小红书的发迹路径,如今被阿里拿来有样学样。
背后的原因是,电商市场存量竞争渐趋激化,致使电商一哥阿里,也不得不迈出“舒适区”,将触角延伸到更多的区域。
这种试水,在阿里内部,不止一家。
难逃的流量焦虑
传统电商增长见顶时代,阿里急需讲出新故事。
据阿里巴巴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2022财年第三季度营收2425.8亿元,预估2449.1亿元;净利润204.29亿元,同比下降75%。
其中,核心电商业务数据的急速滑坡,客户管理收入(广告及佣金)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预示着阿里电商已经进入到了拐点。
与此同时,阿里的基本盘正在被新老玩家蚕食。相关机构披露了2021年电商零售平台市场份额情况,淘系在市场占比53%。而在2017年,淘系在市场的占比份额为69%。
相比于传统电商,社交电商的区别在于,购买属于发现式购买,而非搜索式。
让用户主动聚集,可以大幅提升平台拓展速度,降低电商的获客成本。从兴趣入手,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更容易刺激消费者产生消费,提高用户转化率。
流量的入口不再统一,基于用户个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网络,社区电商也很大程度上为长尾商品提供了广阔空间。
随着网购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阿里锁定的用户群体,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年轻人的头上。
从玩法上寻求新意,大平台孵化小平台,汇聚新的流量池,是阿里战略上的投资方向,更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最快通道。
应用介绍上,“态棒”明确表示,这是一群年轻人为更多中国年轻人打造的生活方式App。
页面设计上,“态棒”设计得更加简洁,主调多用瓷白、亮黑、果绿、鹅黄等色彩,主动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偏好并顺应潮流趋势。
功能上,“态棒”添加了消费者与品牌人聊天互动功能、社区日常分享功能,希望通过交流“态度”,培养自己的忠实用户。
“态棒”首页截图。
如果把“社交”和“电商”拆分来看,它的底层逻辑一是分享,二是卖货。
放眼望去,利用分享迅速崛起的平台无外乎两个,一个是拼多多的“砍一刀”,另一个是小红书的“社区”。
前者通过利益驱动,让用户自发分享商品链接,从而进行引流;后者则是通过用户各种品类的消费经验和生活方式的分享,引导内容话题,最终制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但区别就是,拼多多的社交引流,是为电商部分服务,而小红书却把重心放在了内容部分,大部分是KOL带货,没有做好商家的供应链,最后免费为淘宝做了嫁衣。
阿里清楚地知道,它想做的是商业价值最大化,社交是过程、是手段,电商是结果、是收益。
但市场不需要第二个拼多多,阿里既想与拼多多打出差异化,又想拥有和小红书类似的内容社区。
两度发力,均告失败
“态棒”的出现,承载了阿里做社交电商的希望。
“态棒”之前,阿里早就对社交虎视眈眈,对社交电商的布局,可以追溯到2016年的“淘宝达人”和“淘宝头条”。
那时,正是红人开始风靡互联网的时刻,网红与店铺展开合作带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第一批KOL就此诞生,“种草风”、“测评风”模式兴起。
阿里趁机全力整合优站资源,引入大量内容创作者,在淘宝首页给了“淘宝达人”很重要的展现位置。
当时淘宝给达人的定位是,一个能产生内容,对行业十分熟悉,能吸引粉丝和互动的一个中介导购渠道。
另外,阿里还上线了“淘宝头条”,竭力打造生活消费咨询平台。
两条业务线同时布局的阿里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达人打造淘宝内容的生态圈,走向社区化和内容化,并且向生活消费去延伸。
但当时淘宝的流量相对封闭,不完善的算法功能,使优质的内容难以得到合理的流量分配。内容供给出现偏差,“淘宝达人”与“淘宝头条”最终都没能扶起规模化的KOL矩阵。
2019年5月,阿里卷土重来,上线“淘小铺”。用户可以使用淘宝账号或者支付宝账号登陆淘小铺客户端,点击开通店铺,通过分享商品,完成5单成交可成为淘小铺的正式掌柜。
值得一提的是,淘小铺的用户开通店铺后,无需承担发货和售后,将商品通过其他应用进行分享好友,分享商品售出后,即可获得相应比例的收益,和如今的素人博主一般无二。
同样主打社交电商,淘小铺还一度被认为是对标拼多多的业务。
可实际上,淘小铺的商业模式虽说是依赖“分享经济”,但主要依靠的是淘宝背后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只是在原来传统电商模式上进行改进与包装。既没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与母体打出产品差异化,又陷入了传销风波,最后被阿里逐渐边缘化。
2021年9月,淘小铺发布公告称,由于业务策略调整,商品交易等相关功能于2021年10月11日晚间关停。
淘小铺关停公告。
在这期间,盯着社区电商赛道的不只有阿里一家。
2016年,京东把社区电商的入口定在了微信,基于社交分享属性推出了“京东拼购”,将定位瞄准拼多多的下沉市场。
当时的京东希望通过自带分享属性的互动行为和场景打造,将零售功能无缝接入微信好友的社交关系中,从而推动社交流量资源的不断裂变,助力商家实现爆发式的销售增长。
2017年,拼购业务正式入驻京东App,在一年后,又入驻了微信小程序。入口增多,是京东社交电商主攻下沉市场的一个信号。
2019年6月,“京东拼购”App上线,同年9月,“京东拼购”更名为“京喜”。
在下沉市场,“京喜”通过社交以及低价的手段来刺激消费者购买,为京东获取了大量的新用户群体。
但多年来居高不下的成本,是京东的一块心病。2021年京东的年报中提及,京东新业务(包括京喜在内)亏损达105.99亿元,比2020年亏损超出一倍不止。
社区电商成为京东在下沉市场中,一把看似有效,但代价极其昂贵的利器。
为了社交电商,阿里内部正在“赛马”
对比京东对“京喜”,阿里对“态棒”的投入就可以发现,两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不是主推产品,为什么要做?
实际上,“态棒”的战略意义,远大于这个平台本身。
克劳锐《2020三大平台种草力的研究的报告》数据显示,有74%的用户曾经购买过被种草的商品,而超过80%的用户会在被种草后一周内完成购买。
“种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阿里、京东这类传统电商“人找货”的基因,却与这种社交电商的形成路径截然相反。
一个以商家为中心,一个以用户为主体,阿里想做社交电商,就要摒弃原先的货架式电商的思路,调整发展方向。
可以说,淘宝虽然是第一电商平台,在后期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模式等方面完全支持“态棒”,但孵化小平台,打造社区内容,也只能从零做起,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
而同样主打年轻化、交友、社区的小红书与得物,用户群体更加广泛,也更加细分,再加上多年在社区生态的深耕,已经让用户有了“信任感”。
这就导致同类型产品“态棒”,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恐怕难以在市场掀起大水花。
不过,“小而美”的试水,是阿里探入社交电商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帮助阿里完成从“货找人”到“人找货”转变的必经之路。
“态棒”之前,阿里的“赛马机制”已经激活。
2020年12月,之前洋淘买家社区升级而成的“淘宝逛逛”上线。作为淘宝主推的内容类型平台,淘宝直接将App下方的第二入口给了“逛逛”。
淘宝逛逛截图。
流量入口被打开,“逛逛”成了淘宝的“种草机”。2021年双十一,约有三分之一的淘宝订单都来自于内容种草。上线一年多,月活用户已经超过了2.5亿。
除此之外,今年1月,阿里将2020年阿里推出的“躺平”更名为“友啥”,把一个原家居生活类平台,放大其它板块的种草阵地,转变为一个分享兴趣类的种草平台。
与“态棒”一样,“友啥”也是瞄准了Z时代的年轻用户群体,内容包括狗狗好物、博物馆文创、盲盒、朋克养生、汉服等多种类型。
有共同爱好的用户可以组成圈子,用户在不同类型的“研究所”分享生活,驱动社交,未来或许可以和小红书一样,催动用户到淘宝进行好物消费。
不过,目前“友啥”也处于测试阶段,需要邀请码注册。
对阿里来说,多方发力,就像是风投,只要跑出一个,就是成功。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