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称霸所有游戏,人类何去何从?
2022/03/05 | 作者 姜昊骞 | 编辑 陈祥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触角,正伸向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语音识别、决策管理、生物信息处理乃至内容创作等领域的AI应用,越来越多。同时,AI战胜人类的消息,也在不时挑动着人们的神经。
对许多人来说,AI是一个无法具体把握的黑箱,它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只能默默地看着它塑造个体、领域与社会。但是,AI并不是黑箱,它是可以理解进而去把握的,我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合适的突破口与契机,而这正是纽约大学教授朱利安·图吉利斯的《人工智能如何玩游戏》一书的目标。作者从游戏切入,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类智能与AI的区别、AI的基本模式与潜力,以及人类在AI发展的过程中所能扮演的角色。
AI比人更聪明吗?
对大众来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正在或即将冲击自己的生活乃至社会的命运。快递员会担心配送机器人抢了自己的饭碗,职业译者每次看到人机翻译对比结果时都难免感到紧张。游戏则似乎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听到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的消息时,人们可能会感到一种没有具体指向的泛化焦虑,不过很快会恢复如常,甚至会觉得AI暂时或永远不会影响到自己。这种自我安慰是否正确暂且不论,却肯定是缺乏建设性的。
如果对AI没有一定的具体把握,那么AI就仿佛是一种类似于陨石撞击、火山爆发的自然灾害,不仅无法理解,更无从应对。为此,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教授朱利安·图吉利斯(Julian Togelius)的《人工智能如何玩游戏》给出了有益的洞见。
图吉利斯从儿时起,就醉心于思考人类与机器的智能。读博期间,他对智能机器人做过研究实验。他发现:“这种实验需要我随时待命,做一名机械师;但我对维修机器人不感兴趣……令人兴奋的是这些机器人背后的理念。”于是,他想到可以用游戏代替机器人来做实验,探索AI在游戏领域的各种应用,最后绕了一大圈,通过游戏思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如何玩游戏》
人类历史上,已经为“智能”给出了许多种定义。比如,心理学界的一个主流智力模型是卡特尔—霍恩—卡罗尔理论(CHC理论),列举出了人的11种广义认知能力,包括理解力、数理能力、读写能力、视觉处理、决策/反应时间等。
图灵测试也是一个简洁明了的人工智能衡量标准:只要真人在对话中无法将一台计算机与其他真人区分开,那么这台计算机就可以认为是有智能的。客服机器人的不断进步,似乎暗示计算机正在突破图灵测试。
另外,在许多其他曾经被认为人类特有的活动中,AI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很多领域更是超过了人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记忆和计算。用本书作者的话说:“人类总说:‘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但是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看,人类和金鱼在记忆力上并没有差别。”
即使是在运动控制、模式识别、语言处理等传统的人类优势领域,AI的表现都让人不禁怀疑:人类智能是否真的有一条可以永远隔绝AI的红线?近年来,尤其是疫情以来大规模铺开的人脸识别功能,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计算机比人擅长做某件事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就有了“智能”。人类擅长适应各种情况和问题,而AI通常仅仅适合完成特定的任务。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用简单规则执行简单任务的简单机器人,在实际表现上要优于更复杂的机器人。建造无数种互不相通的专业机器人,抛弃无用的“普遍问题解决能力”似乎更加明智。如此一来,AI是不是智能、AI能否超越人类的问题,就不攻自破了。AI不需要贪大求全,只要做好规定好的任务就可以了,而试图全面模仿乃至超越人类的“广义AI”并无实际意义。
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类的智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甚至摧毁人类作为理性动物的尊严?至少从1950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提出“图灵测试”的概念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随着“深蓝”挫败象棋大师卡帕斯洛夫,“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韩国顶级棋手李世石以来,人工智能碾压人脑的图景似乎越来越近了。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曾预言过许多计算机永远做不到的事。例如,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曾在1986年的《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一书中深入批判了人工智能乐观论的哲学基础。他在此基础上,对语义理解、模式识别、模糊复杂问题求解等具体应用领域提出了质疑。他在当时就遭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同事们的批驳,而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更有理由怀疑所谓“计算机智能的极限”到底是绝对的边界,或者仅仅是暂时发展程度的局限。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重复性体力劳动一向被认为会是最早被取代的职业,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所谓高级技术工种也有了失业的隐忧,包括会计、律师和医生。要想认清这个社会问题,除了从经济、文化、历史层面进行外部分析以外,内部视角也是不可或缺的。换言之,我们需要了解人工智能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思路。
AI不仅会玩游戏,还能创造游戏
首先,游戏是AI的未来。游戏是很好的AI试金石。自AI研究开始以来,五子棋、象棋、围棋等经典棋类游戏,就被用来检验AI的能力。“深蓝”和“阿尔法狗”,正是这一方面的产物。此外,更复杂、不确定性更强、难度更高的电子游戏AI,也在蓬勃发展中,例如可以玩《超级马里奥兄弟》、《愤怒的小鸟》、《星际争霸》的AI程序。
作者提出;“在《星际争霸》中,表现最好的代理(AI程序)仍然比不上优秀的人类玩家。在大多数此类比赛中……我们都能看到代理明显的进步。”这似乎印证了悲观者的论调:AI或许暂时还比不上人类,但终将超越人类。
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状况是,AI之所以能在各类游戏中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AI算法被“降级”了。以赛车游戏AI为例,为了追求跑圈速度,开发者会对算法进行深度定制,针对游戏中车辆配置、赛道形状、驾驶行为制定细致的人为规则,而并非完全依赖大众想象的“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于是,包括深蓝、阿尔法狗在内的游戏AI代理,成为了纯粹的专用人工智能。用作者的话说:“阿尔法狗很擅长玩围棋,但也只能玩围棋。它玩不了其他游戏,连国际象棋也玩不了。”
传统上,开发专用AI是一个乏味且劳动密集型的工种。如果玩家在游戏中看到了一个看起来很聪明的非玩家角色(NPC),原因很可能并不是开发商采用了某种高精尖的算法,而是因为某个或某群程序员用大量代码和时间来规定它的行为。
最基础的算法是“有限状态机”。开发者先要为角色设定若干状态,以射击游戏中的一个简单敌人为例,他可能有六个状态:守卫(在两个点之间来回走动)、掩护(跑到设定好的掩体)、躲藏(蹲在掩体后面)、射击(起身,并以设定好的频率和角度向玩家开枪)、近身攻击(向越过掩体的玩家连续射击)、死亡(生命值降到0时倒地停止活动)。
接着是设定状态之间的转换规则。比方说,玩家出现在NPC视野内时,NPC就会从默认状态“守卫”进入“掩护”状态。可见,角色状态越多,状态转换规则越细致,则NPC就会显得越聪明。这是游戏行业长期以来的主流模式,在工业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领域中也有广泛运用。
显然,这并不符合大众对人工智能的浪漫想象。能够自我开发、自我完善的AI才算得上是真AI,不是吗?本书作者以赛车游戏AI为例,展示了AI自我开发的一种基本逻辑—神经网络。开车时,司机要观察自己的车与道路边线的距离、车辆的角度、与其他车的距离等输入信息。接着,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得出要采取的行动,比如踩油门、左转弯等。最后,行动产生的结果又会产生新的输入信息,如此往复。
神经网络的反馈回路正是如此:传感器输入信息,程序处理信息,输出结果,产生新的输入信息。但是,这还做不到自我开发。如果归根结底还是要人来设定、观察和修改程序参数的话,那与传统模式也没有多大区别。
在这一方面,计算机科学家借鉴了进化论。生物个体会发生随机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大部分是中性或有害的,但凭借自然选择的力量,生物种群会越来越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物竞天择中,并没有某个高等智慧在调试基因。同理,只要先随机生成100个不同的程序,再设定好选择的标准,比如“30秒内行驶的距离”,然后就可以让程序互相比拼了。每一轮筛选掉50个最差的随机程序,将其余程序投入下一轮的竞赛。只要持续足够多的轮数,程序总会得出越来越好的成绩。
采用同样的逻辑,AI不仅能够成为越来越好的玩家,甚至可以自主创造游戏关卡乃至完整的游戏。本书作者讲述了美国程序员卡梅隆·布朗(Cameron Browne)的经历。布朗用计算机语言,自动创建了跳棋、围棋、黑白棋等多种传统棋类的许多变种。这种棋类游戏的规则,可以用几行代码来表示,接着就可以采用上一段描述的模式来挑选可玩性比较高的新规则。他开发出的“嵌手棋”(Yavalath),甚至被发行商相中并推向市场,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商业游戏。
诚然,AI目前取得的成绩是不平衡的。AI在有些游戏里已经超越了最强的人类玩家,但在另一些游戏中还完全没有摸到门路。AI游戏开发眼下主要还是一种学术界的概念设想,少数技术展示性质的项目还远远达不到商业化的程度。
但是,游戏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典型综合应用。而如今AI不仅能玩游戏,甚至还能开发游戏。因此,与其漫无目的地害怕AI抢了自己的饭碗,摧毁自己的尊严,不如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试着了解AI的思维方式,进而考察AI对自己和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如何玩游戏》为此提供了一个扎实易懂的入门导引。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