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闯年关:到处谈展期求宽限,一季度难日子或继续
2022/01/13 | 作者 曹蓓 | 编辑 谢戈
“新年快乐”的条幅和大红灯笼挂满神州的时候,武汉庙山一个工地大门上贴了一张新公告。
这个项目叫“雅居乐花园”,公告是项目施工方贴的,千亿房企雅居乐拖欠了他们工程款,现在活基本干完了,但钱没到手。
雅居乐说,目前正按正常节奏推进。
垫资施工,是多年来地产行业的游戏规则。追逐开发商的乙方千千万,你不垫,有的是人干。打碎了牙也要挤破头的原因很简单:
钱,早晚会回来。
如今开发商两手一摊,再往里扔钱,谁都害怕有去无回。于是施工方“被迫”,全部停工。
在武汉,烂尾的项目远不止这一个。一位武汉的朋友说,2021年当地楼市的去化率,大约只有29%。
机构统计了一组数据,2021年末,整个武汉已售未交付的面积,达到了1.55亿平米左右,在34个观测城市中排在了第一位。
数据来源:CRIC中国房地产决策咨询系统
不光是武汉,南宁、广州、郑州的已售未交付面积,都超过了5000万平米。
如果把百强房企已售未交付面积相加,大概要到接近13亿平米。以100平米为一套简单换算一下,就是1300万套,背后是1300万个家庭。
一位网友留言,“这几年,买新房如同赌博。”
跑
一家规模房企的人说,最近他们财务部门跟着老板密集访问了几家信托公司,谈展期。
一圈下来,感觉整个人都老了好几岁。
他回忆起两三年前,公司会议室总有信托的人来访问,大家都是来找项目。
有时候,前脚刚送走一波,就要立刻把桌上的纸杯收拾好,准备迎接下一波。“好的项目都是抢着要,价格都可以谈。”
好像是一转眼,局面发生了巨变。
多家房地产公司发生了实质性债务违约,还有相当一部分,在违约的路上努力挣扎。排在前20的房企,也未能幸免。
投资人很多在逃跑。
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在跨年演讲时说,信托是所有融资渠道中跑的最快的,几乎是“夺门而去、夺路而跑”。从最高点2.9万亿到2021年三季度的1.9万亿,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净流出1万亿。
一位非银机构的人跟他说,他们逃命的时间,只有6个月。
据说,平常互抢项目的两大激进型信托公司,现在都聚在一起商讨转型了。
坊间流传一个段子,有信托机构的人说自己也想躺平,但发现地上已经没地方了。
来自机构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信托行业共发生250起违约事件,涉及金额约1250亿元,其中房地产信托涉及违约金额707亿元,排在第一位。
眼看着违约不断增多,说不害怕是假的。
1月6日,中诚信托发布公告,世茂系两家企业未能按时补足差额,相应信托产品出现了实质性违约。后来网传的一份回应说,是中诚信托要求提前还款。
第二天,世茂建设官方做了详细说明,中间涉及违约的3.02亿元,按照双方此前沟通已经还了1.47亿元,还有1.55亿元没还,按约定承担担保责任。2022年3月25日还要还一笔4.9亿元,加上这1.55亿,一共需要还6.45亿元。
项目还在卖,钱还在准备。但资本市场已经做出了反应,股债双杀。
原本在行业被归类为稳健阵营的前十房企世茂集团,这两个月先后面临内外夹击。不止一个人说,再逼下去,真怕世茂躺平,“行业怕是承受不起。”
最近这轮流动性紧绷的房企,有几家确实是意料之外,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挺不过去,对整个行业的打击无法估量。
一位房企的人说,很多房企都在悄悄地跟投资者谈展期,不少都获得了投资者的同意。
出现问题大家一起往外挤,最后很可能谁也出不去。
传导
外界可能很难切身体会最近几个月的时间里,整个房地产行业经历了什么。
一切都在收紧。
克而瑞统计,2021年百家典型房企的融资量同比下降26%,近五年来融资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时达到五年来最低点。其中,三季度同比下降32%,四季度同比减少55%。
销售回款真正能到自己手里的可动用资金,机构做了测算,只有20%左右,其他的或是在监管账户,或是在金融机构。
“进水管”一下子关小,“出水管”除了正常支付工程款、各项花销以外,还要还债,这时候要是发生挤兑,水当然很快就会耗干。
再加上资本市场在个别企业爆雷后的层层传导下,早已经历过几轮腥风血雨。
种种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共振。
这样的共振传导的链条还在延长,比如C端的购房者。
再说回武汉。
一个朋友在武汉的光谷买了一套房,开发商是国企,本来打算今年搬家,现在项目停工,完全打乱了计划。
光谷是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别称,因为获批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而得名。如今,已经成了武汉吸引人才能力最强的热门区域。
2018年的时候,武汉的一位朋友说,光谷一房难求到什么地步呢,很多人去找市领导,得到的回复都是,不好使。
但现在,一大批买房人的计划,被关在悄无声息的工地。那些为了小孩上学费了半天劲才买到一套房的人,不得不从愤怒中走出来另想办法,人可以等时间,但时间不等人。
另一个热点城市的热门项目,上半年一期的时候有人找遍各种关系想买房,到了下半年二期开盘,降价20%,反倒卖不动了。
来自中指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21年房企销售目标平均完成率只有90.1%,总体明显低于去年。
掩藏在2021年商品房销售有望创新高的总数据背后的是,下半年销售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有机构统计的数据是,2021年7-11月房企累计操盘金额同比下滑了将近30%。
不算断崖,也算断牙。
买房者的观望情绪在加重,直接反映在销售端,这又进一步影响了房企的造血能力。
一位房企人士说出了他的担心,今年一季度,烂尾的项目可能还会增加。
这样的循环还没有结束。“前期一些合作拿地的房企,一旦一家出现问题,可能都会导致停工。”这在以前不会频繁出现,解决的办法无非是合作方收了股权,但在现在的节点,多出一笔钱,可能都是冒险。
等“底”
最近搅动市场的消息是,广东省政府召集了多家房企开会,为几家国企央企收并购出险房企项目“牵线搭桥”。
媒体的报道中名单列的很详细,谁是国企央企,谁是出险企业,区分起来毫不费力。
几家名单中的房企,先后都否认接到央行“一对一”电话,内容是通知准备资产处置事宜。
这个时候,否认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但不否认,就很容易被理解成默认什么。
监管鼓励优质房企并购出险企业优质项目的传言,已经发酵了一段时间,前几天还有房企的人向媒体证实相关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道红线”。
监管的态度和相关的举措,一直在看似真实的“消息”中推进。
广东省政府的“牵线搭桥会”,以及参会的房企名单是否真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官方消息证实。但几家房企的人都向《凤凰weekly地产》透露过,此前深圳、上海等地,的确召集过相关房企座谈,而且对于一些区域内的重点房企,监管确实准备“帮一把”,协调金融机构或者接盘方,等等。
他们说,看到政策方面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一季度后,转化可能表现得更明显。
年底政策层面陆续出现了积极的迹象,此前在市场出现的“用力过度”行为正在调整和纠偏。
很多机构的报告中比较乐观的判断是,“政策底”已经初现,但行业的底,仍然没看到。
多位房企人士说,行业的底到底在哪里,恐怕要等到一季度后才有希望逐渐明朗。在那之前,希望能咬牙挺过去。相对悲观点的判断是,拐点可能出现在第四季度。
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政策面的边际回暖传导到市场,需要多久,以及这种回暖会进展到何种程度。
但大家普遍的预期是,一季度仍然很难。深圳2022年的首个新盘,据说开盘才卖出一套,创下深圳新盘最低去化率。
很多房企投拓口的人对今年一季度的土地市场目前也是保持观望的态度,不敢轻举妄动。
此外一季度还是房企的偿债高峰期,行业的出清恐怕还要继续,只是出清到什么程度,谁也没有答案。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很明确,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当然更是如此。
冬天再长也会过去,只是时间长短问题。变数在于,谁会在冬天离去,谁会笑着唱春天里。
丁祖昱跨年演讲的时候,中间放了一段小视频,几个地产行业的老兵在屏幕里谈行业,谈感悟。
现场有人边看边擦泪。
迪马股份的董事长罗韶颖把这时候的行业比做一个人,在中年不巧同时遭遇了事业和生活的双重暴击。
“危机能来,也就能过去。”
90年代中期国内有一部喜剧电影,叫《站直啰,别趴下》。此后的很多年,剧情早就没几个人知道,但垂头丧气的时候,这句话还总是能听到。
现在的地产行业,可能同样需要这句话。
风光时手里的酒杯,可能已经换成了白开水,但道理大家都知道,喝酒伤身,白开水才是中年人永远的神。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