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湖冷链:大鳄还是大白?
2021/12/14 | via. 媒体 CBNweekly
1
疫情之下,一个最冷的产业,成了最热的话题。
这就是冷链。
冷链的重要性,在这次疫情中展露无遗:尽管各地的冷链市场时不时地成为疫情载体,但从未见任何一个地方政府下令关闭冷链市场。
这,就是“刚需”。
新时代的中国人,早已不仅仅追求“吃得饱”,更在追求“吃得好”。冷链,就是“吃得好”的保障,其覆盖范围从最为基本的食品安全开始,直到遍及全球食材的宽广食谱。伟人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就是冷链的热切初心与动力。
中国冷链的问题当然不少,如同其它经历着蜕变阵痛及涅槃更生的产业一样。但无数的中国“冷链人”都相信,“危”中有“机”。
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危”、如何挖掘“机”。
2
一个“大块头”,闯进了中国冷链的赛道:其已在广州、成都、眉山三地同时动工的三个冷链园区,合计体量超过100万平方米;与三地政府签订的投资协议,合计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而这些,仅仅是其大中华区布局的首发阵容。
这个“大块头”的名号,对于中国冷链的大多数企业来说,是陌生的:“玉湖冷链”。甚至,对于地方政府的一些招商官员来说,玉湖冷链的投资者“香港玉湖集团”也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号。
其实,在国际市场上,深耕海外供应链的“YUHU”早已是最具知名度的华资跨国企业之一,其创始人黄向墨也是常被国际主流媒体聚焦的华人企业家,尽管其自身十分低调。相关省份的主要领导们,显然对此有着相当了解,广东、四川两地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招商,吸纳玉湖冷链落户;广州、成都已经在建的两个玉湖冷链基地,则分别增补为省级重点项目。
据悉,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武汉将成为玉湖冷链首发阵容的第四个城市。根据当地官方媒体披露的信息,玉湖冷链与当地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投资金额也在百亿以上。
这样的基地,玉湖冷链计划将在全国建设十个。如此重资产、长周期的民生工程投资,对正在经历着防控疫情与经济发展双重考验的各地政府,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各地对玉湖冷链的热切支持,从办事的“加速度”上可见一斑:
广州项目,2020年3月开始洽谈,2021年2月正式签约,历时11个月;2021年3月拿齐建设用地开始动工,从洽谈到动工仅用了12个月;
成都项目,2020年5月开始洽谈,12月正式签约,历时7个月;2021年9月拿齐建设用地开始动工,从洽谈到动工仅用了16个月……
在“玉湖效率”的映衬下,“广东速度”、“四川速度”有了新的标杆。粤川两地官员说,疫情最紧张的时候,香港玉湖集团是极少数还在进行现场考察的外资企业;甚至,玉湖集团的员工一度是广州、成都某五星级酒店的仅有住客,且一住就是数月。
这,大约就是“逆行”的生动注脚。
3
玉湖冷链携大资本、重资产浩荡而来,这对于已经在中国冷链赛道上的其他选手来说,自然会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玉湖冷链究竟是“大鳄”、还是 “大白”?
2020年11月,在四川省政府组织的“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中,香港玉湖集团第一次接受了官方媒体的集体采访,特别强调:玉湖冷链将从产业链上游为全行业赋能,不将冷链行业的既有企业视为竞争对手,而是中下游的合作伙伴。一年后,2021年11月,国家官方智库邀请冷链行业的头部企业进行闭门座谈,玉湖冷链第一个发言,涉及的内容并非企业自身所需,而是全行业关注的一些焦点、难点……
在无数的类似场合,玉湖冷链都不断地给政府、行业传递着其创始人黄向墨亲自确定的定位:不是凭借资本优势进行颠覆的“大鳄”,而是凭借上游优势为行业赋能的“大白”。
根据玉湖冷链披露的各种信息,有业内人士将其上游优势大致归纳为三个核心词:“货、库、款”,正好对应着冷链的三大痛点,也对应着经济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产品、渠道、资金。
——“货”:这应该是玉湖冷链最根本的赋能优势所在。这家跨国华资企业已经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上做了长达十多年的布局,不仅自持不少相关产业,更与各大洲的主要食品生产商及贸易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此对国际冷链食品的“源头一公里”具备了相当的调控能力。
——“库”:对长周期的产业重资产,投入数百亿的大资本,这是玉湖冷链横空出世一年多来,最令冷链行业及投资界刮目相看的。在不少行业、企业“去重就轻”的趋势下,香港玉湖集团反其道而行,不仅以真金实银重资产展现其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更是为玉湖冷链构筑了宽广的“护城河”,展现了自身对“长期主义”的追求。通过自建高标冷库群,玉湖冷链得以构筑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覆盖全国,形成智慧冷链综合体,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提供巨大平台。
——“款”:玉湖冷链凭借货源、库群的双重优势,得以推行标准化的仓单交易,解决大宗冷链食品特别是进口食品的现货贸易壁垒,降低了企业成本。同时,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借助园区的冷库、电子结算系统、交易服务平台等,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用赋能支持。
4
黄向墨将玉湖冷链的商业模式,总结为十六字:“打造线下流通标准、赋能线上数智贸易”。
对于玉湖冷链这种高姿态的“大白”定位,不少业内人士乐见其成,且有相当信心。他们的逻辑很朴素也很现实:玉湖投了这么大的资金,如果按这个行业的老玩法,账是算不过来的;必须要有全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又必须依靠自身在“货、库、款”方面的实实在在的资源。
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玉湖冷链这个“大白”:“玉湖毕竟是‘圈内人’,还有宝贵的跨国经验,知道我们痛在哪里,开的方子还是很对路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1
疫情之下,一个最冷的产业,成了最热的话题。
这就是冷链。
冷链的重要性,在这次疫情中展露无遗:尽管各地的冷链市场时不时地成为疫情载体,但从未见任何一个地方政府下令关闭冷链市场。
这,就是“刚需”。
新时代的中国人,早已不仅仅追求“吃得饱”,更在追求“吃得好”。冷链,就是“吃得好”的保障,其覆盖范围从最为基本的食品安全开始,直到遍及全球食材的宽广食谱。伟人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就是冷链的热切初心与动力。
中国冷链的问题当然不少,如同其它经历着蜕变阵痛及涅槃更生的产业一样。但无数的中国“冷链人”都相信,“危”中有“机”。
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危”、如何挖掘“机”。
2
一个“大块头”,闯进了中国冷链的赛道:其已在广州、成都、眉山三地同时动工的三个冷链园区,合计体量超过100万平方米;与三地政府签订的投资协议,合计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而这些,仅仅是其大中华区布局的首发阵容。
这个“大块头”的名号,对于中国冷链的大多数企业来说,是陌生的:“玉湖冷链”。甚至,对于地方政府的一些招商官员来说,玉湖冷链的投资者“香港玉湖集团”也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号。
其实,在国际市场上,深耕海外供应链的“YUHU”早已是最具知名度的华资跨国企业之一,其创始人黄向墨也是常被国际主流媒体聚焦的华人企业家,尽管其自身十分低调。相关省份的主要领导们,显然对此有着相当了解,广东、四川两地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招商,吸纳玉湖冷链落户;广州、成都已经在建的两个玉湖冷链基地,则分别增补为省级重点项目。
据悉,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武汉将成为玉湖冷链首发阵容的第四个城市。根据当地官方媒体披露的信息,玉湖冷链与当地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投资金额也在百亿以上。
这样的基地,玉湖冷链计划将在全国建设十个。如此重资产、长周期的民生工程投资,对正在经历着防控疫情与经济发展双重考验的各地政府,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各地对玉湖冷链的热切支持,从办事的“加速度”上可见一斑:
广州项目,2020年3月开始洽谈,2021年2月正式签约,历时11个月;2021年3月拿齐建设用地开始动工,从洽谈到动工仅用了12个月;
成都项目,2020年5月开始洽谈,12月正式签约,历时7个月;2021年9月拿齐建设用地开始动工,从洽谈到动工仅用了16个月……
在“玉湖效率”的映衬下,“广东速度”、“四川速度”有了新的标杆。粤川两地官员说,疫情最紧张的时候,香港玉湖集团是极少数还在进行现场考察的外资企业;甚至,玉湖集团的员工一度是广州、成都某五星级酒店的仅有住客,且一住就是数月。
这,大约就是“逆行”的生动注脚。
3
玉湖冷链携大资本、重资产浩荡而来,这对于已经在中国冷链赛道上的其他选手来说,自然会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玉湖冷链究竟是“大鳄”、还是 “大白”?
2020年11月,在四川省政府组织的“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中,香港玉湖集团第一次接受了官方媒体的集体采访,特别强调:玉湖冷链将从产业链上游为全行业赋能,不将冷链行业的既有企业视为竞争对手,而是中下游的合作伙伴。一年后,2021年11月,国家官方智库邀请冷链行业的头部企业进行闭门座谈,玉湖冷链第一个发言,涉及的内容并非企业自身所需,而是全行业关注的一些焦点、难点……
在无数的类似场合,玉湖冷链都不断地给政府、行业传递着其创始人黄向墨亲自确定的定位:不是凭借资本优势进行颠覆的“大鳄”,而是凭借上游优势为行业赋能的“大白”。
根据玉湖冷链披露的各种信息,有业内人士将其上游优势大致归纳为三个核心词:“货、库、款”,正好对应着冷链的三大痛点,也对应着经济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产品、渠道、资金。
——“货”:这应该是玉湖冷链最根本的赋能优势所在。这家跨国华资企业已经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上做了长达十多年的布局,不仅自持不少相关产业,更与各大洲的主要食品生产商及贸易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此对国际冷链食品的“源头一公里”具备了相当的调控能力。
——“库”:对长周期的产业重资产,投入数百亿的大资本,这是玉湖冷链横空出世一年多来,最令冷链行业及投资界刮目相看的。在不少行业、企业“去重就轻”的趋势下,香港玉湖集团反其道而行,不仅以真金实银重资产展现其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更是为玉湖冷链构筑了宽广的“护城河”,展现了自身对“长期主义”的追求。通过自建高标冷库群,玉湖冷链得以构筑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覆盖全国,形成智慧冷链综合体,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提供巨大平台。
——“款”:玉湖冷链凭借货源、库群的双重优势,得以推行标准化的仓单交易,解决大宗冷链食品特别是进口食品的现货贸易壁垒,降低了企业成本。同时,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借助园区的冷库、电子结算系统、交易服务平台等,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用赋能支持。
4
黄向墨将玉湖冷链的商业模式,总结为十六字:“打造线下流通标准、赋能线上数智贸易”。
对于玉湖冷链这种高姿态的“大白”定位,不少业内人士乐见其成,且有相当信心。他们的逻辑很朴素也很现实:玉湖投了这么大的资金,如果按这个行业的老玩法,账是算不过来的;必须要有全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又必须依靠自身在“货、库、款”方面的实实在在的资源。
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玉湖冷链这个“大白”:“玉湖毕竟是‘圈内人’,还有宝贵的跨国经验,知道我们痛在哪里,开的方子还是很对路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