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上山在浦江 权威专家这么说……
2021/11/25 | via. 媒体 CBNweekly
2021年11月21日上午,“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
当天下午,“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座谈会在国家博物馆四楼会议室举行。以下节选与会领导、专家们的发言纪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赵志军:上山文化作为稻作农业起源地的地位及其学术思考
一万年的上山人的采集狩猎活动,包括了对遗址周边自然生产的野生稻资源的利用。为了获得更多的野生稻资源,上山古代先民开始实施耕种行为,例如改良土壤、集中播种、定居守护、按季节收获等等。
所有的这一系列证据链,都清楚显示了上山文化早中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农耕生产行为,而这种考古证据目前在中国发现与稻作农业相关是最早的。所以上山文化在研究稻作农业研究中的地位应该重新评估。它是最重要的,它是源头。要想探讨稻作农业的起源,还是应该更多的去关注人类行为的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山遗址是目前在中国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证据的考古遗址,所以目前追溯中国稻作农业源头,只能追逐到上山文化。
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系教授 傅稻镰:全球视野下的上山文化
在更新世,人类进化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完全是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小群体生活,我们称之为游团。到了全新世,世界上有几个地方的人类开始栽培植物,生产更多的食物来全年储存,并可以整年都待在一个地方,我们称之为定居。
上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提供了明确的证据,来理解全新世初期人类与自然互动并改变自然的一些基本变化。它记录了人类如何从采集狩猎社会,即旧石器时代,向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农业定居社会过渡的基本转变。
以上山为例,水稻经由栽培走向驯化的演进过程业已开启,这是人类文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人类生态也随之改变,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由此开始,这是人类社会成长的关键节点。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 刘莉:上山稻作与谷物酒的起源
上山文化是新石器革命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从新石器时代早期栽培植物的分布来看,中国北方基本是粟和黍,南方长江流域种植的是稻米,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以粟、黍、稻米为主,多种谷物都开始被采备。如果比较起来,上山的稻作遗存要早于其他地区差不多一千年,这在当时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距今9000年上山中期桥头遗址的小口鼓腹罐,经过测试是用于酿酒的。上山早期已经存在陶器多样化的现象,有大口盆和小口鼓腹罐,稻谷栽培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同时有定居的迹象,还有储存的窖穴。但是最早的酒是否跟上山早期同时出现,还值得深入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导 秦岭:稻作起源和稻米之路——人类早期的命运共同体
稻的特殊性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利用的在湿地里的一种野生植物。上山遗址在稻作起源中的特殊性,一个是延续性,它是最早开始延续的,时间最长,最终一直到良渚国家文明的产生,是一脉相承的过程。第二个很重要的特殊性就是上山文化现在有很多线索,会让我们重新考虑驯化速率和整个世界对于驯化的定义,对将来整个世界去研究农业起源模式,甚至于作物驯化的机理会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的,甚至于推动性的颠覆性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仁湘: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上山文化新认识
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彩陶,其孕育于上山文化独特的红色陶系,是上山文化陶器的精华,也是中国彩陶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研究发现,在上山文化早期,上山文化彩陶便与其他地区的陶器颇有差别,具备更先进的一些特征,亮点在于其复杂的器型,不仅有大口盆,也有碗、小口鼓腹的罐,功能丰富多样。其中,大口盆反映了较大社会群体的公共活动,这是脱离了小型家庭经济活动、构建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巍:上山文化——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发现、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上山文化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上山文化反映了比较全面、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群落和文化面貌,出现了最早的驯化稻米的实证,农业定居、陶器制作和生产工具都出现了一定规模。
第二,人类从洞穴居住走到山前坡地的原因值得思考,上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
第三,上山文化出现了特征鲜明的石器群;陶器种类多样化和最早的彩陶,都是史前陶器艺术的杰出代表。出现了有深刻含义的刻划符号和最早的米酒。稻作农业影响远久,解决了低湿地人类生存食物的问题。
第四,上山文化的众多创新性,值得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它让我们认识到那个时代的复杂化程度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赵辉:从良渚看上山——万年浙江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
从2000年发现上山遗址开始到现在,20年的时间,已经在浙江发现了20处上山文化遗址,同时对其进行了分期研究,尤其在稻作农业起源问题上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在初步分期基础上,在整个文化分布范围里进行文化面貌异同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上山文化所处的时代比较复杂的一个社会面貌,包括定居形态、农业采集、陶器的变化等。上山文化的发现,在良渚5000年的基础上,延长到了10000年的历史,使得江浙一带的史前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陈星灿:从西亚看东亚——上山文化遗址群与“远古中华第一村”
西亚地区有一系列不同于中国的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定居先于农业,第二个特点就是农业先于制陶。中国也有自己的特点,现在从定居和农业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上山文化现在证据是最充分的,它既有农业,也有定居。从现在的考古证据来看,在上山这个地区农业跟定居是一致的。而西亚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才普遍进入了农业村落的阶段。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研究员 陈同滨:关于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的初步设想
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具有重大意义,可见证“农业起源”中的“稻作起源”这一中国对世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同时,上山文化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成果,是继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之后,又一重要文化遗产。它揭示了钱塘江文明的源头及其对东亚地区文明进程的贡献,填补了世界遗产中稻作起源的类型空白。(朱杰)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