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汽车CEO卢放:中国品牌不仅要竞争市场份额,更要竞争价值
2021/09/14 | 作者 文| 余适
中汽协公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8月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72.5万辆和179.9万辆,环比分别下降7.4%和3.5%,同比分别下降18.7%和17.8%。这已经是今年汽车销量连续五个月环比下滑,连续四个月同比下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8月产销首次超过30万辆,继续刷新纪录。值得一提的是,8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超过17%,前8个月的总渗透率也提升至11.6%。
在业内人士看来,渗透率10%就是新能源产业成为终端市场爆发的临界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从政策引导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岚图汽车CEO卢放在2021泰达论坛期间接受《凤凰WEEKLY汽车》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赛道上,中国在技术、商业模式上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积累,在“十四五”末期,中国市场上一定会出现世界级的汽车品牌,引领未来的产品技术、制造技术、用户的关系等方面。
增程不是过渡方案,未来将用户引向纯电
自6月19日上市以来,岚图FREE在截至7月31日的43天内共收获3689个大定订单。据卢放透露,岚图FREE的用户中选择增程式的比例要高于纯电。
在卢放看来,增程不仅不是过渡方案还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方案,增程式本质上还是属于电动车,只是补能的时候用发动机作为一个补充方案。
随着纯电车保有量的增加,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也在大幅增长。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8月充电桩运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保有数量为210.5万台,同比增加52.3%。此外,换电站保有量也增至849座。
不过随车配建充电设施仅有112万台,以目前纯电动汽车超过520万辆的保有量来计算,这说明有超过400万电动车用户要依赖公共充电桩。
目前公共充电桩的车桩比仅为4:1,行业人士认为,从当前新能源汽车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最佳车桩匹配比应为2:1或2.5:1。这意味着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还需要很长时间进行完善。
“解决补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新能源车企、充电运营商及政府共同配合。”卢放在接受《凤凰WEEKLY汽车》采访时表示,增程器只是补能的一个方案,什么时候充电不是问题了,增程器这个方案才有可能会消失。但是目前来看,增程式是与目前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最匹配的方案,比燃油车能耗更低,而且也能减少污染,用户体验也更好。
同时卢放也认为,汽车电动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充电足够便利时,纯电动车会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方向。
岚图现在要做的就是引导更多传统燃油车用户,尤其是高能耗的高端豪华燃油车用户,购买高端新能源车。
在充电服务上,岚图除了专属私充桩,还与国网、特来电、星星、快电等企业合作,可用公共充电桩数量接近60万个,实现75%以上公共充电资源覆盖,能够满足日常通勤与城际出行的补能需求。此外,岚图还支持代客加电、便携式充电枪补能来应对应急补能突发情况。
也正是因为相对便利的充电环境,卢放透露,尽管大部分用户买的是增程式,但很少使用燃油模式。
与此同时,岚图也在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一起研究超级快充技术,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技术法规。
卢放认为,超级快充是未来电动车发展的方向,岚图也在研究超级快充电池、超高压平台,以降低能耗、提升充电效率。“如果超级快充10分钟跑400公里,这意味着不用负担700-1000公里电池去增加续航,通过把电池包做小、把百公里的电耗做低,来节约能源,然后通过解决充电的网络解决续航里程和补能焦虑的问题”。
中国会出现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在新能源赛道上,我国汽车行业真正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得益于过去十几年的积累和研究,卢放认为,在“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行业一定会迎来大爆发,“十五五”中国可能就会出现世界级的汽车品牌。
“岚图没有历史包袱、没有传统燃油车企的负担,进步会更快。”卢放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应该有更多本土车企来参与竞争,“不仅仅是要竞争份额,更要竞争价值”。
从零开始的岚图,承载着东风汽车公司品牌向上和探索自主品牌发展新模式的双重使命。岚图首款量产车岚图FREE已经启动交付,首批用户遍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杭州等全国87个城市。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80%的岚图FREE大定用户曾是宝马5系、等传统豪华品牌车主。
随着小米、百度等科技巨头的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赛道的竞争者也越来越多。卢放表示,有更多的参与者能够共同促进行业繁荣是好事,可以促进汽车行业的交流和融合,也会激励汽车行业的创新。对于岚图而言,“不要看目前新能源车的市场有多大,而是要看整个汽车市场有多大,大家一起把这个蛋糕做大,把燃油车用户转化为新能源车用户,而不是在新能源车这个范围内抢来抢去。”
在卢放看来,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更多的造车参与者,然后通过不同的视角与外界融合、创新,“进入汽车行业无所谓早晚,总有品牌被代谢掉,总有新品牌诞生,这是自然规律”。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