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滑到第三,罕见重提销售,手里近2000亿的万科能否做回老大?
2021/04/15 | 作者 记者|曹蓓 编辑|李霂轶
如果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一直有个喊“狼来了”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就是万科。
与童话不同之处在于,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孩子”每一次都没有撒谎。
2007年底的一次公开场合,一位记者问当时还是万科董事会主席的王石,“楼市拐点是否出现了?”王石回答,“我认可你关于‘拐点论’的说法。”
此话引来大片声讨,不少人说这是“胡说八道”。后来万科在杭州的一个项目降价了,已经买房的业主砸了售楼处。
大概一年后,一家“中”字头的媒体发文:“事实再次证明万科是对的。在业内人士还在回味楼市的疯狂时,万科先一步看到危机。”
过了十年,2018年9月,郁亮把“活下去”作为主题词,又有不少人说他吓唬人。直到2020年监管三道红线和两个集中(贷款集中管理、土地集中供地)先后落地,整个行业才集体清醒。
万科在年报中说,“2020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启。”
以前的土地红利和金融红利时代,对房企来说是发展快慢,赚钱多少的问题,而管理红利时代,房企则面临生死问题。
先意识到风险的人,先刹车,先减速。
最新的排名,万科往后退了一位,以7041.5亿,排在碧桂园和恒大之后。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92%至4191.1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8%至415.16亿元。
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高出监管标准0.4%,现金短债比和净负债率都远低于监管指标。
稳则稳矣,但投资者不买账,资本市场以连连下跌回应。
有人评价,万科正在变得平庸。
业绩发布会的时候,一位券商分析师委婉地问,净负债率过低是不是会影响未来公司投资的力度和节奏?
郁亮的回答是,不追求过低的净负债率,而是在等待机会,而今年要开始的土地集中供应就是这个机会。这条新政后,谁钱多谁主动。
“等待机会”这个词,意味深长。
整个发布会,万科通篇没露出一句野心,但字里行间都有种“准备好了”的感觉。
今年的致股东书中,第一次出现了“领先领跑、数一数二”的字眼。对未来的机会,描述得清晰很多,跟前两年的措辞明显不同。
一直站在塔尖的万科应该比谁都害怕平庸,看样子,它是要重新披上战袍,转守为攻了。
房地产的天花板来了
2015年,郁亮带着50多名万科的管理层,到美的取经。
按照郁亮的说法,两家业绩相当,但含金量不同。万科遇到的压力不如传统家电行业,但美的各类家电都做到数一数二,三年前美的开始调整,现已收效,可为万科借鉴。
图为美的方洪波和万科郁亮。
那时的美的在三年里员工从20万人减到11万,利润却提高到3倍。
6年后,他在2020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再次提到美的。2007年家电行业接近天花板,美的、格力、海尔在残酷的行业洗牌中存活下来,凭借的是产品、服务和管理。
房地产老大哥不会无缘无故提到另一个行业,除非认为两者太像了。也就是说,房地产也接近了天花板。
早在走访美的之前,万科就在为这个天花板做准备。
2013、2014年,楼市经历了一轮调控,郁亮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我国楼市进入“白银时代”》,万科宣布内部转型,高管们出现在互联网大厂。
那时它还稳坐在第一的位置。
接下来的几年,万科从战略、组织架构等方面开始“动刀”,在多个领域探索多元化转型,直到2018年,郁亮重提收敛和聚焦,第二年说要“稳住基本盘”。
很多人认为万科走了弯路,就在那几年,万科失去了皇冠,被恒大和碧桂园先后赶超,直到去年,同时落在了二者后面。
理论上,天花板对于早有准备的万科来讲,应该是时机,但正如万科自己所言,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行业有没有机会,而是“我们能否抓住机会?”
过去的很多年,不少人有这样的心理,不论万科业绩是不是第一,都是地产界的马首。
但这样的心理会持续多久?耳边“保守”“平庸”的声音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万科要进攻了?
郁亮经常反思。
坊间有传闻,去年年底郁亮反思的结果是,万科发展慢了。
销售排名下滑是一方面,盈利也不是很好看。
上半年,万科的毛利率为31.8%,相较2019年下降4.4%,净利率也下降2.3个百分点至12.7%。那时高层解释过,大致意思是,不是因为今年低,而是因为2019年高,而且预计年底利润还会回落。
根据年报,2020年万科房地产业务及相关业务毛利率为22.6%,较上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较万科中期毛利率继续下降,贝壳研究院分析,比行业均值还要低。
这样的成绩对于万科,确实很难让人满意。
不仅如此,因为质量问题上了央视的3·15晚会,后来又因为物业辱骂业主上了热搜,万科固若金汤的口碑也在去年受到接连的冲击。
这种情况下,永远怀揣危机、永远焦虑的郁亮做出了反应。
今年年初,一份郁亮内部发言稿流出:万科要做唯一冠军组织,各区域板块要么“做冠军”,要么“抄作业”,而且是“最好连标点符号都抄干净”。
这是多大一盆鸡血。
更重要的是,早就不提规模、不谈销售目标的万科,突然宣布2021年要完成7900亿,而恒大宣布的目标是7500亿。
底气来自哪里呢?
大把的钱。
2020年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532亿,同比增长16%,连续12年为正;期末在手现金1952亿,是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的2.4倍,总有息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不足14%。
净负债率才18.1%,万科的底线是40%,而监管红线是100%。
“今年土地的‘两集中’政策,对于资金要求有很大弹性,可能无意中,万科18.1%的净负债率,就是为了等待市场变化机会。”郁亮说。
重点城市一年三次,集中挂牌、集中出让,郁亮相信,年初的“土地新政”是万科反攻的“天时”。
要未来,向95后低头
2014年,卖情趣用品的高考状元、90后“网红”马佳佳被邀请去万科做了一次演讲,说“90后压根不买房”。
这个结论当然现在看来完全相反,这个群体正成为买房的主力。但抛开结论不谈,可以看出万科当时就意识到了年轻人的重要性。
这种超前的敏感并没有起什么作用。2020年,万科做了一项调查,结论是,95后对万科品牌无感。
这让万科慌张,失去他们,意味着失去未来。
后来万科给自己找了个“一根筋”的标签,跟“新裤子”乐队发了新歌,建了供年轻人打卡的“筋厂”,郁亮还文了身,自曝这是为了讨好95后做过的最大胆的举动。
在回答“行业的机会在哪里”时,万科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客户的需求。据说万科有65个首席客户官,郁亮就是其中之一,全年开会20多次,讨论400多个具体的需求和问题。
“当网络原生一代成为市场主流,他们的偏好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年报中的这句话,反映了年轻一代在万科心中的分量。
万科的住宅、租赁、城市更新、物业,这些过去几年的心血,也是准备在未来发力的第二曲线,都要求它不得不放下身段讨年轻人的欢心。
去年,万科物业服务的营业收入为154.3亿元,长租公寓营业收入25.40亿元,同比增长72.33%。
不可否认的是,即便看起来成绩不错,但非房地产开发收入占比仍然只有不到5%,其中物业占比3.7%。
对此,郁亮说,不能像焦虑的家长一样,用分数来限制孩子成长,如何更充分全面地发展是关键,不需要设置更多的考核指标。
而中国的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基本都是同样的想法,变化都是从看到别人家孩子变得优秀开始的。
ABOUT / 相关报道